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浅说律诗的谋篇布局(卢国成)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4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09:32: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9-3-1 15:27 编辑

诗友们好:
根据毛山老兄和老树的安排,今天我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律诗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说起来很深奥,也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很平常,离我们也很近。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说话。那么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问题就来了:在生活中,有的人能一句话或者用很简捷的语言,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很透彻,可有的人啰嗦了半天,费了很大的劲,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这种情况我们有时经常遇到。
有一个现象很说明问题,那就是专题研讨会。因为研讨会的议题只有一个,不管有多少人,都是围绕这一个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每个人说出的话,却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那么,为什么题目是一样的,大家发言的目的是一样的,会议的环境与气氛也是一样的,而结果却不一样呢?除了跑题之外,除了每个人的见识之外,一般来说,是发言者的语言逻辑出了问题。
语言逻辑是什么?一般情况下的语言逻辑是:首先是你要说明什么,接着是用什么来说明,再次是怎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最后把你所表达的意见归纳到一点,那就是概括出你的观点,也就是你的真实想法。这个过程,就是谋篇布局的过程。
那么,律诗的谋篇布局是什么?
谋,计议。篇,文章或诗词,基本解释是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诗词。即有头有尾的一个整体的文章或者诗词。布,这是个由经纬结构的纺织物引申出的有序铺排的意思。局:象形字,从尺从口,即引申为规范的意思。
律诗的谋篇布局,即设计结构,规范关系,就是指设计诗章的结构,规范诗句间的关系。那么,律诗的诗章的结构是什么?其实就是起承转合。那么诗句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即互相依存又互相独立的对立统一,是虚空与实在的对立统一,是内在特质与外在同一的对立统一。 所以,谋篇布局就是利用起承转合来规范与谐调诗句间的关系,以完成深刻诗旨的结构设置与规划。从这个定义里我们看出,谋篇布局是阐述立意,升华意境手段与过程。说白了谋篇布局是为立意与意境服务的。
这一观点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对,但确实是我多年来诗词创作的一点心得,在此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功效,我就心心满意足了。对于这个观点的对与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深入切磋与探讨。
现在探讨诗词创作的有不少引用《红楼梦》林黛玉与香菱关于律诗的对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引过来与大家分享: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其实这是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出了律诗的基本格律:一是结构,二是对仗,三是粘对,四是破格。这其中第一项就是结构,也就是起承转合。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律诗的起承转合。 对于起承转合这四个字,人们没有疑问,但是,什么是起承转合?怎样起承转合?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这些不同的看法,从古到今的很多书,尤其现在铺天盖地的网上,都有很多陈述与争论。这些资料大家都能看得到,我说得还不一定有他们说得标准和完全。所以,大家可以找书来看,或者上网去查,可以节省大家很多时间,还会收到很大的效果。今天就是要结合我们自己创作的律诗来讲一下我理解的起承转合,和我们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面就讲一下我所理解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就是律诗的标准的结构,一千多年来,一直规范着律诗的存在与发展。有人把:“志、情、形、境、神”,当作律诗创作的五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中国自有诗以来,诗词理论对诗词创作实践的抽象表述是:发端于“志”,演进于“情”和“形”,完成于“境”,升华于“神”。
在这个过程中,起承转合就顺理成章地起到了承载的作用,这个志,就是通过起来完成的,情与形,则是承来深化的,境,则是由转而造势而成的,而最高的境界神,则是由合来升华的。这就是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也是起承转合的功用。下面我们就分别就起承转合来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1、起
在一般情况与,律诗的首联,即第一二句是起,颔联,即第三四句是承,颈联,即第五六句是转,尾联,即第七八句是合。
那么,就先讲一下首联起。
起,从走己声,《说文解字》曰:起,能立也。我觉得在创作律诗过程中,既用了本意立的意思,又用了引申意开始的意思。起,就是立意的意思,就是我们写文章确立主题一样,只不过诗的结构是用有第一联中,起到了确立主题又引领下文的作用。根据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运用到律诗中,就是创作的开始。
关于什么是立意,以及如何立意,不在本次讨论的范围。在此只讨论在起中立意,所以,还是绕不过立意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说,立意,就是一首律诗的主题,也可以叫做主旨,就是你要通过这八句诗的语言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你对某一件事物的看法。立意就是你要告诉人们你要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所以,起:就是点明题意,定下基调,或以之总括全诗,笼罩全篇,这是定义,我认为是对的,网上可以查得到这种观点。 如果用开弓射箭来来比喻,一般来说,诗的题目就是箭靶。那么,诗的起,就是刚拉开弓弦时的瞄准行为与过程,要把箭直直地对准靶心,而不能有任何偏离,如果偏离一毫,离靶就有可能是一尺,三尺,也就是说跑题了。偏得越远,跑题也越远。这是每一位射箭高手都要注意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诗人要注意的。 既然是瞄准,那就要迅速,不能瞄起没完没了,更不能拖泥带水。也就是说要让读者马上就能知道你树的是什么靶子以及靶心在什么地方。这是对起的基本要求,也是对首联的基本要求。 那么,把上述的这个要求转换成文字表述,首联通常是把所歌咏的对象简单交待一下,或人、或事、或景、或史,或者与其有联系的根源,也可以是作者对歌咏对象的思想态度。 这其中的第一个要求是与紧扣诗题,不能有任何游离。第二,尽快地对诗题有个基本描述。第三,要尽量全面地交待时间与空间的状态。第四要尽可能深地交待你所歌咏对象的来源与现实的关系。 有时候第三与第四同时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酌量分开进行,即使在首联不能同时完成,但在后面的句子中要有所交待。但第一第二必须要顾及到。
今天先拿我写的一首七律为例,与大家一起来剖析一下起承转合以及相互关系。
我的这首七律的题目是:
      七律·《贺边城诗苑改版》
  诗馨七彩早生花,香艳边城灿若霞。
  漫洒闲情添韵律,轻抒逸志记桑麻。
  千夫遗梦荒凉迹,百姓翻身翰墨家。
  放胆讴歌催鹤起,丹心碧血耀中华。
这首诗首发在边城诗苑上,11月28日我发在北国风论坛上。
这首诗的首联是:
诗馨七彩早生花,香艳边城灿若霞。
大家注意,这首诗的题目是:贺边城诗苑改版。既然边城诗苑是改版,而不是创立,也不是合并,更不是拆分,那她必有来源,也就是说她从哪来,要到哪去,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诗题首先是祝贺,祝贺什么呢?应该是祝贺改版。那么谁改版了呢?是边城诗苑。那么,这个边城诗苑的来源是什么呢?
我告诉读者他来源于出了两本书的诗词学习小组。在这里用两本书的部分书名来代指诗词学习小组,是用诗的语言来完成的。用一个早字,指明了这个诗词学习小组早就有很大的成就了,已经不是幼苗了,而是鲜艳夺目的花朵。既然早已鲜艳夺目,那么,带着这袭人的香气改成的边城诗苑,一定能百尺竿头,更上一步,会更加魅力无穷,光彩照人。
在这一联中,作者传达了这么几层意思:第一,诗词学习小组改版了,第二改成了边城诗苑,第三诗词学习小组早已蜚声边城,第四作者期待着边城诗苑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加光彩照人。可以说,完成了起的基本要求。
2、承,就是承接起的初步表述而进一步描述所歌咏对象的特征状态并顺势正面说明。也就是紧接首联往下写,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使首联的内容更加丰富。 有一条须记住,那就是一要顺,二要正,也就是说第一要顺着首联的意思往下走,不能有阻碍,更不能有冲突。 比如首联说的是白菜,那么颔联就要顺势来描述白菜之所以成为白菜的本质特征,而不能说生长白菜的地如何如何,那是转的功能。第二要正写,就是要正面说白菜而不是从萝卜来反证白菜。 还用射箭来比喻,起是瞄准,那么承就是拉弓了,承就是顺着瞄准的方向把弓慢慢地拉开并逐渐拉满。这时的要求一要顺着起的方向,二要拉满。 那么承与起的关系是什么,具体的要求又是什么呢?如果起得气势旺盛,那么承时就须通畅顺达,只有顺畅了,才能把旺盛的气势平稳地流泄下来,气势太盛则有崩溃的危险; 如果起得闲静深远,那么承就要雄健有力,只有雄健有力,才能在静处搅起波澜; 如果起是叙意的话,那么承必须马上写景,写景是证明我意;如果起是写景的话,那么承必须马上叙意,叙意以抵销我景的突兀;
如从小处说起,则承必须说到大处;如从大处入手,则承必须说到小处,乃至细微; 如果从虚处起,承必须要以实相顺;如果实起,必须用虚承过来;如果用平铺直叙起,那么就一定人用曲折回旋之笔承过来。
另外,承与转不同,是诗的正面,所以,用语要温和宽厚,要细致周密,要高亮光彩,要严密完整,要新鲜,要矫健等。 承有顺承与逆承之说。顺承就是按照句式的顺序接承,有这么几种情况:如果起的发笔的重心在第一句上,则三四句都可以承第一句;如果发笔的重心在第二句上,则三四句可以全都顺着第二句来承;如果发笔的重心在一二句,则三四句双承之。 如果是双承,那么就有顺承与逆承了。如果是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就是顺承。如果第三句反而先承第二句了,第四句后承第一句了,这就是逆承。 比如那首诗的颔联:漫洒闲情添韵律,轻抒逸志记桑麻,就是逆承。我是用漫洒闲情添韵律来承第二句香艳边城灿若霞。用轻抒逸志记桑麻来承第一句诗馨七彩早生花。
另外起得虚一点,承得就实一点;起带些景,承就写此意等。时间关系,不一一比对了。
在我与诗友交谈的时候,有一部分人认为诗的转结很重要,言外之意就是把转结搞好了,这首诗就有了光彩。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平常说话,必定先有个话头,也必然要有个话尾。话头就是适合当时的情境而自然而然的过度,不可能大家都在说这首诗结得太好了,你突然来了一句那个酒真好喝,那么,这嗑就唠散了。话尾就是你要表达的真实目的。 有话头,一定要有话尾,如果没有话尾,一是你的话没有说完,大家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二会笑话你不会说话。有时候说完话头直接到话尾,还会让人听不明白,这是因为你没有给人解释明白。而具有解释明白的功能,那就是承。 可见,承在一首诗当中的地位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能不能把话说明白,把诗的主题揭示明白的重要环节。如果承接顺了,这首诗欣赏起来就不会有什么障碍了。
3、转  转,转折之意。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当水积聚到了一定的量与高度,就要顺流而下,当冲到湾与或石面前,必然受到阻碍而激起波澜。前面说到了承是顺写和正写,而到了转的时候,就要逆流而上,必然激起浪花,生成巨响,让人们耳目一新。这就是转的意义所在。转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转调高唱的手法,也是一个从有到无的状态。 还拿射箭来比喻:起如瞄准,承如拉弓,而转则是在弓拉满之时欲发之手法与射出之悬念。因为,虽然经过瞄准,但在拉弓之时,手必有动,这时发出,可能中的,也可能脱靶,此时的悬念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这种惊心动魄的情形,只能由转来完成。 诗到转时,需要笔锋陡转,由此时、此地.此景、此事、此人转到他时、他地、他景、他事、他人,或由叙事、写景转到抒情、议论。诗经过起与承,到了这时需要换一种笔法,这转正是换笔之时。
经过起与承,的铺垫,到了转的时候,通常是诗人对所歌者理性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说对起与承所阐述和描写的事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揭示,把诗旨推向高潮的手法与过程。
这样一来,转在律诗生动形象的塑造方面,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转重要,不是故弄玄虚,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无根据的胡说。虽然转要与承有明显的分界,但一定不能脱离承所叙的事物,同时还要给下面两句做好铺垫。 诗到了转的时候,其实是对诗人将读者带到什么方向的考验。前面的起与承,方向性很强,无须担忧。由于转本身的特质所决定,转的本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箭没有着靶之前,各种可能性都有。这既是转的风险所在,也是转的魅力所在。 转的手法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进一层转,就是在起与承的基础之上,由感性认知,到了理性思考的时候,而理性思考,则是由转来完成的。推开一层转,就是在表面上抛开承所描述的事物,另辟蹊径,从另一面来推进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将其推向更深与更广。 那么,转要达到什么效果呢?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我觉得作诗到了转,要笑,就应该开怀大笑,极尽乐乐。要哭,就应该撕心裂肺,极尽其哀。 写情就应该淋漓尽致,有感天动地。说理就应该语惊四座,点头称赞。因为诗写到这,就已经完成了意境的框架与铺垫,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不知还有多少惊奇的殿堂。也可以说,这时亮音已经发了,再不能打动人,那么,这首诗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拿贺边城诗苑改版转联来说明:千夫遗梦荒凉迹,百姓翻身翰墨家。前面的起与承,都对边城诗苑与诗词学习小组以及成果都作了描述与赞美。可以说起与承都是正面来阐述诗题的,到了转我就离开了诗词而说诗词。第五句宕得比较远,我说在过去塞外边城这个荒凉的地方,也曾有过很多人在这里奋斗,也承边塞的首领在这里驻扎,更有过一些有成就的人在这里生活,他们当初也会有很远的梦想,但是,现在却很难复原,只能从当时的荒凉迹象中揣测了。 可是,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去活生生地展现以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很多老百姓,拿起了笔,走进了诗词创作的队伍,写出了他们心中的歌,并且出版了专门的诗集,这就让许多老百姓的家庭换上了诗书翰墨的门楣。 而这个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诗词学习小组,今后也必将得益于边城诗苑。是这个诗词学习小组和边城诗苑,让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一跃成为诗书之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现象,是老百姓精神上的一次脱胎换骨的翻身。 自我觉得,这首诗写到这里基本转完成了对边城诗苑改版进行祝贺的任务,为边城诗苑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为正面的合,做足了铺垫。
4、合 合者,集也,会也。集与会都是汇集的意思,那么合就是把上面六句诗的意思汇集到一起,进而升华出新的精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情形。 也有人认为:尾联为合笔,合笔是将前三联的诗意进行有机合成与概括,使之集中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感悟点上,完成由感受到感悟的过程,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诗的主题推向高潮。应该说,合是律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诗的目的所归,往往是诗眼所在。 还用射箭来比喻,就让箭必中其靶心。前面的瞄准、拉弓、放箭的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射中靶心服务的。靶心就是诗的主题,中靶心,就是扣题。扣住了主题,这首诗才有价值。所以,合就是结论,就是对全诗的一种约束,约束得越紧越好。
合要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或宕开一笔,留下余韵。或明揭题旨,让眼前一亮。或回旋曲折,让人回味无穷。或推向高远,启人遐想,如此等等,不一而同。 律诗的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一首诗的结如果精彩,这首诗就会让人喜欢,让人受益,让人愉悦。可是一首诗合得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合得得体,合得有高亮,合得深远。合还要“不得过悲,不得过愤,不得意尽,不得另添。”这带引号的这几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清朝大学者金圣叹对合所做的具体要求。像他那种悲剧式的人物,能说出这样阳光的话,真的不一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是多么的高尚。 不得过悲,就是作诗是要催人以奋进,过于悲了,对世人生活信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是榜样,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纵观他的作品大多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所以,贺边城诗苑改版一诗的合,也就是尾联,我给了充分地亮色: 这首诗的合是:放胆讴歌催鹤起,丹心碧血耀中华。
在诗的尾联中,我真诚希望边城诗苑能够团结更多的诗人,勤奋学习,深入探讨,努力实践,认真创作,敞开我们的胸怀,打开我们的眼界,激发我们的灵感,用我们的激情讴歌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 我们的这种弘扬国粹的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兴国为任的情怀,一定能催促排云而上的黄鹤,把我们的诗情,带到九霄云外,用我们的热血与红心,让中华民族更风流,更光彩,更荣耀。
上面我结合自己的拙作,分别讲解了律诗谋篇布局中的起承转合,大多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下面再聊一下起承转合的综合运用:
在一首诗中,起承转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也不能偏执,只有把起承转合和谐地组织起来,才能作出一首好诗。
一首好律,首先是立意要好,因为立意不在本讲范围,此不细论。然后谋篇布局,主要的是构思好起承转合。第三要按起承转合的要求与规律完成四个联的创作。
第四要检验,也就是检查一下,看有没有毛病。第五推敲,对字词句进行细致地审察,看有没有不稳的地方。发现不稳,及时调整,可能是微调,也可能是大调。
创作的时候,首先要想好第一句,这一句与主题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一句要是扣住题了,那么次句就会很自然地跟上来,这样,首联就成了。首联一定,全诗皆定。
起一定要直贯到合,这首诗就没有主线了,如果起只贯到了承,那这首诗的气韵就断了。
其实承是很省力的,只是把首联再展开说一下就行了,不像颈联那样,一定要转,还要转起,还要调高,还要引带下联。而承就不必想得那么多,只是别与首联跑得太远,更不要隔开。
如果隔开了,那就像平常我们说话一样,比如我们正说东呢,你突然来了句西,让谁能明白你的意思,说不好还会引起反感。
转是要注意的地方,一定要转得与前二联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分开,或内在,或外在都要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能重复承的笔法与意思。
一首诗对事物的描述,展示,阐述,铺垫等工作,到颈联的时候一定要完成,让读者读到这的时候,就对你所要说得事有个透彻的了解,如果到这还没有说得很明白,读者就不会很好地理解合是什么意思,更不能体会合出来的意境。
转一定要高调,这时没有点气势,就没有铺垫合的气势了。因为承是说明起的,不能太高,一定顺着起往下细说,因为不会有什么气势上的变化。而合是升华,如果没有转的高调转起来,那么升华的语句就会显得突兀,就会显得与全诗不谐调。
转要给下联做好铺垫。如果铺垫不好,合出来的结论再精彩,也会成为一句漂亮的口号。还有可能让读者感觉有跑题了。
转要给下联留出升华的余地。没有余地的转,会让合悬在空中,既升不到云上,着不了地。
关于合,这是一首诗的最后部分,前面作得再好,这一联没有光亮,整个诗都不会有风采。
合一定要直透到顶,就是一定要渗透出起。也就是说诗的结,一定通过转与承,逆袭到起,使一首诗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这首诗就不成为诗了。
文学艺术最高境界是自然,量化成标准就是真善美。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己认知能力、概括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
我在前面说起是从无中生有,转是从有中生无,而合又是从无中生有。从无到有,是生发物象,从有到无,是布置意象,再从无到有,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布置意象的基础上升华到寓意深刻的形象。寓意深刻的形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所以,我们下笔的时候,一定要胸中象,即物象与意象。这也是文学这个艺术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一切文艺都是形象思维,律诗更是。胸中之象越丰满,诗的意境就会越深远。
如果你是画家,当你胸有成竹的时候,就一定能画好一幅画。如果你是诗人,当你胸有成竹的时候会是怎样?你就会自然流畅地运用其笋、叶、花、枝、干以及一些附加在这些身上的情状,来完成对竹子的描写与歌颂。 有的人读律诗,只顾中间两联,便称赞不已。殊不知离开了首联,颔联好的根据是什么呢?不读到尾联,怎么能知道颈联为什么好呢?要知道,颔联是从首联承接过来的,只是首联的深化,失去首联的对比,颔联的标准靠谱吗? 颈联是尾联的铺垫,在没有看到铺垫结果的时候,怎么来判断出铺垫得体呢?所以,只有把起承转合当作一个整体,才能看到一首诗的全貌。
对于起承转合,有几个观点,我觉得有点意思,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是首联定,全篇定。有人说既然颔联是承首联的,所以,首联定,则颔联定。我认为这话不算全错,但也不是全对,是没有把首联的作用表述完全。
因为首联是立意,这个没有异议,既然是立意,那就统领全篇,绝不仅仅领颔联。另外,作诗还要讲首尾相顾,如果首联定了,尾联跟不上,相顾不了,那这首诗能算好吗?
二是起承转合各司其职。有很多人加意作中间两联,把功力都用在这两个对仗联上,认为只要这两联精彩,这首诗就精彩了。 要知道,诗中的颔联从来就是首联的延顺,而颈联只是尾联的铺垫。由这个功能来确认,颔联本性来自向前,而颈联生性是向后,如果人为地去掉前和去掉后,把并不相合的中间四句直挺挺地捆在一起,即使像玉笋那样鲜嫩,还能让人看到翠竹曼妙与优雅吗?所以,作诗过程中的起承转合都要用力。
三是首尾相顾。善作诗的人,在首联起时,必须要想到尾联怎么合,不仅要想到怎么合,还要在首联给合留有一个位置。尾联如果不从首联趁势,一定会冷冷清清,而首联如果不从尾联讨气,那就是无病呻吟。
趁,逐的意思,引申为往的意思。势,权力、威力的意思,引申为由威力表现出来的样子。是说尾联如果不从追逐、不顾及、不延续首联的气势,一定会冷清的。 气,取呼吸之意。就是首联如果不从尾联那得到滋养的话,即使无病也得呻吟,因为他的气脉不足。
律诗经过起与承,把该说的基本说明白了,只是说得不够生动,所以,用转来逆袭而上,一方面生动展示一二之诗旨。
关于作诗的方法,我想作诗方法基本都是一样的,先出题,然后构思,成熟后下笔。但是,方法一样,做法肯定会有所区别,绝不会千人一律。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就是写文章也都有自己的习惯。先从哪下笔,再从哪接承,到哪再转起,最后合到哪一个点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至于哪个哪种做法好,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人先确定两个对仗联,或者先形成一个对仗联,然后再以这一个或两个联为轴心,续上首尾,则成一诗。 也有的先把结作出来,推算好平仄,然后从头作起,一直到尾联。这样可能会很好地解决首尾相顾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会跑题,因为有升华后的主题约束着呢。 也有的按起承转合的顺序一路走下去,这样作会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气贯全诗,不会有阻滞的感觉。
最后要说的是,古人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金圣叹对作诗说得更明白:“章无定句,句无定字”。 我们所讲的起承转合只是基本的规律,但在创作实践中,有一些变化,比如有好多诗人把劲联也当作承的功能来用,只是在第七句的时候转一下,以引起合。这类的诗还真不少,不只是今人,就主唐人也很多。
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定不要拘泥,不要僵化,要在创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力求突破,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就是创新,就是在古人带我们走过的道路上广拓新径,到达更光辉灿烂的新境界。 今天就与大家探讨到这里,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愚钝笨拙,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祝大家做个好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1-17 16:32 , Processed in 0.2095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