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调书堂

[复制链接]

154

主题

0

好友

236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13:09: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衣山居士 于 2020-5-24 09:40 编辑

                                                                   孙调书堂
                                                                                                                   黄宝成
      " 孙调书堂”位于点头镇普照山北麓的孙店古村,前临扆水,后枕普照山,四周林木荫翳,环境幽雅。书堂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书堂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属木质结构,坐南朝北,远山一丘若屏,近处扆水如琴。村前田野平坦开阔,烟水氤氲,一条古道绕村而过。书堂石框门楼古雅别致,残墙苔痕阶绿,古意盎然。据孙氏族人介绍:以前"孙调书堂"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分列左、中、右三间。自前而后,依次为门楼,天井、讲堂、讲堂左右为藏书楼和孔圣殿。天井内植有桂树,在古代被求学士子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即取蟾宫折桂之意。桂树每到金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天井左右两侧是鱼池,堂池相依,倒影成趣,池内养鲤,寓意“鲤跃龙门”。书堂通道卵石铺地,条石砌阶,高堂深邃。书堂以简朴、淡泊的人文气质,绝美的自然山水,为当时学子提供求学之所。
       据传“孙调书堂”创办者是孙宥。孙宥,系孙店孙氏肇基始祖,十分重视教育,开办义学,书堂作为培养农家子弟读书仕进的摇篮。他父子两人先后在书堂讲学以及学术文化交流,往来闽浙士子登门拜访络绎不绝,当时文风盛极一时。《福宁州志》载:"宥,绍定间任长溪县令,后家本州昆田,今名孙店,即治之古村十五都也。孙宥主政长溪任上,关心民瘼,时有政声,为官清廉,萧然度日。他博学多才,手不释卷,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其文名噪于士林,曾为本邑铁嶂山驻履亭赋诗,诗云:"闻说君家千仞岗,着亭山麓费平章",这是现在唯一能看到孙宥留下的诗句。孙调系孙宥之子,字和卿,号龙坡,赠太子少傅,理学闽派重要人物之一。他出生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官宦家庭,少入州学乡祠,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家学渊源深厚,造就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毕生潜心朱程理学,熟谙圣学之要,主张″阐扬经术,排摒佛老,推明圣经"为本。孙调治学严谨,博学强记,长期在孙调书堂”讲学,著书立说,兀兀穷年,著有《孙氏策府》50卷,《易诗书解》、《中庸发题》50卷、《浩斋稿》3卷、《左代春秋事类》、《尚书发题》、《诗口义》、《龙坡文集》等,可谓著作等身,成为南宋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邑中数百年来,堪称翘楚。遗憾的是孙调的文学作品历经世代更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是难觅踪影,一纸难求,这对地方文化历史究研无疑是一大损失。
         孙调对理学的探索和传播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南宋魏了翁撰的《鹤山大全》79、80卷载有孙调墓志铭,明黄宗羲纂的《宋元学案》及其《遗补》、明朱衡撰的《道南源委》、明黄仲昭纂《八闽通志》、清李清馥撰的《闽中理学渊源考》及《福宁府志》、《闽东孙氏志》等历史志书分别为他立传,记载其事迹。福宁府感其成就,将孙调列入理学乡贤祭祀。清乾隆四年,福鼎建县,设乡贤祠,将杨楫、高松、孙调三位理学家列入乡贤祠,春秋两祭,福鼎百姓称为“三贤祠”,足见对孙调等理学家的敬重。本邑后学推崇其文学成就也多有称赞。著名诗家朱挺光诗赞:"长溪县宰有贤昆,设教家堂手泽存。一代鸿儒崇理学,文风曾此启泉源"。诗家高一迅撰诗盛赞:″一代鸿儒理学明,孙调设教起扬名,文风从此空前凑,遗迹留碑永不倾″。现“孙调书堂”成为点头十二景之一,遗憾的是不久前书堂毁于一场大火,惟书堂门楼犹在。孙调死后与其父孙宥合葬于孙店村后山,该墓坐南朝北,“凤"字形建制,墓碑上书:"宋授长溪县知县孙公之墓",修筑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已乏史稽考。墓为粗石结构,极其简陋,足见孙宥父子为官十分清廉。道旁立有神道碑,碑文:宋长溪知县孙宥公暨男理学崇祀乡贤调公龙坡先生之神道",供世人敬仰。1997年公布为福鼎市人民政府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孙调书堂”曾经是鼎邑著名的文化中心,成为向闽浙地区展现朱程理学文化思想的圣地,备受世人关注。孙调讲学,传播文化,当时倍受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推崇,朝廷赠其太子少傅,从一品官员。虽然少傅是个虚衔,实则是朝廷表彰他在研究传播朱程理学思想方面取得辉煌成就。自书堂创办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文人萃聚,文风迭起的局面,硕学鸿儒在此谈经论道,登坛授业,答疑解惑,闽浙士子,前来候教,一时名重海内。
        “孙调书堂”因在闽东文学史,教育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载入史册。书堂虽然早己失去昔日的繁华,落寂一旁,但它是福鼎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远成为福鼎乃至闽东地区后世学子心中的一座丰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5-1-10 18:06 , Processed in 0.1740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